白色巨塔觀後93-10-25
從日劇白色巨塔上映後,醫院裡不時可以聽見醫護人員在討論誰像財前而誰又是里見。不知道一般民眾看完這部連續劇對於劇中的財前教授會給予怎樣的評價。但可以預期的,醫護人員,尤其是醫生,除了心有戚戚焉以外,對於財前,恐怕還多了份同情吧!
這部連續劇對於醫療相關方面的知識與場景安排及細節掌控,算是相當考究。不管是台灣的大醫院小醫生或是其他關於醫生的日劇,都顯得過於理想化而不真實。但看完這部片,我彷彿看到了真正醫院生活的縮影。當然與實際情形還是有出入,就像財前型的醫生為了權力的爭奪,台灣的醫生也有但絕不至於用心機到如斯程度;而里見型懷抱理想的醫生亦所在多有,但又不至於追求真理到如此不切實際甚至不通人情的地步。劇中想傳達的,是誇張性地刻畫不同醫生的性格,雖然真實,卻也稍嫌極端了些。
整部劇從財前副教授爭奪教授之位談起,一直到最後一幕他的屍體被推入解剖室為止,幾乎都在一股沉重陰暗的氛圍裡,這種黑色憂鬱真的會讓入戲的人喘不過氣。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侯文詠的一本同名小說,講的也是醫院中爭權奪利的經過,當然一樣穿插著愛情因子。以一個醫護人員來看,侯的書也好,這部劇也好,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劇中人身上找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以及屬於醫院封閉文化中的那種力不從心。
劇中為了真實呈現,包括CPR、手術、會議及醫師巡房,幾乎都是醫院的實際情形,大量的醫學術語想必也讓有相關背景的人看得很過癮。只是不知道完全沒有背景的人看來是否會覺得乏味。先談談靈魂人物財前,他是個鄉下窮小子,憑著自己的努力當上醫生,雖然後來為了名利讓人格扭曲,但他想當醫生的出發點卻是善良的。劇中的他是名外科聖手,對於自己的醫術過分自信,也為了爭奪權力做出了某些不符合醫德的事。但誠如他最後在法庭上所說「我只是為了那些人切除癌細胞,又有什麼錯?」細究內容,除了佐佐木的醫療糾紛及一些為了爭權而做出不尊師重道的事情外,以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大部分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例如他不為藥商林田開刀的理由以及他對於其他外科病人的處置(如鵜飼教授誤診的病人),嚴格來說都沒什麼錯。如果要說他有什麼不對,那就是他缺乏對病人的憐憫以及沒有承認錯誤及接納意見的雅量。但即便有這些人格上的缺失,在佐佐木事件爆發後,里見雖然在官司上與其對立,醫療上還是需要借重他外科方面的長才,而他也並未因此就完全不給予里見協助。
回歸現實來說,如果我需要開刀,即使我知道財前道德上的缺陷,我還是會選擇讓他開刀,這總比讓一個有仁心卻無醫術的人動刀好。而劇中的醫療糾紛,其實正是現在的醫生心頭永遠的痛,尤其是我們這種專收重症的後線醫院,每次病人來了,總是醜話說前頭,先解釋最壞情形為自己留後路,避免事後產生糾紛。但站在病人的角度,一到醫院醫生就一直告訴你最慘會怎樣,心情恐怕很難輕鬆地對抗病魔吧!佐佐木的糾紛,我寧可相信財前一開始的判斷是對的,只是一樣的場景在台灣,防衛性醫療如此盛行,哪怕只是實習醫生像劇中的柳原一樣提出建議,大教授都會認真考慮,而不會像劇中的財前如此固執吧!即使財前動了不該開的刀,但事後若有給予病人關懷或針對病情重新評估,最終都不會是如此收場的。
至於里見,坦白說是過於理想化了。醫師誓言明白提到不可以做出傷害同業的事,姑且不論危害同業跟危害病人相衝突時要如何權衡,但為了作證不惜拋妻棄子,未免也太不切實際。除非是有過失的醫生實在罪大惡極,否則在台灣大概不可能看到醫生作證指控另一位醫生吧!況且,為了一件醫療糾紛,就要毀掉一個醫生行醫的權力,剝奪他救更多人的機會,其實是很浪費社會栽培一個醫生所付出的成本的!
醫生也是人,犯錯在所難免。財前因為不肯承認過錯,應注意而未注意,而且沒有善盡告知義務,最終下場悽慘。而里見的過度理想化在我看來也有點迂腐。只是希望本劇最終如此交代財前的下場,不要讓看倌覺得他是罪貫滿盈而罪有應得,畢竟他也救了許多人。我們科裡的醫生前輩說,本劇上演後醫療糾紛增加不少,希望這只是玩笑話,畢竟大多數的醫生,都還是把救人當成終生志業的!至於劇中其他角色,像是汲汲營營想升任主治醫師的總醫師(佃),或是將卸任卻不肯下放權力的老教授(東),甚至是小有理想卻不願同流合污的一般醫生(金井),我都可以在現實生活裡指出代表人來,這也是我覺得這部片最寫實的地方。希望您欣賞這部片時,能多感受他所要傳達的,而不要二分法地看兩位主角,也能體諒一下醫院工作的辛苦。(
像今天颱風假,我還是被CALL回醫院上急診刀,根本不像一般上班族可以朝九晚五,見紅就放,真是@#$%%)
|